公共政策分析作为政治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学科在我国开始不太久,但已显出其十分重要的价值。正如《中国公共政策分析》一书中指出的那样,公共政策在中国政治和公共事务中所起的作用,远大于其他国家,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渡时期,所有重大改革措施几乎都是通过公共政策来推动的,可以说它关系到国计民生,涉及千家万户。公共政策的制定是否科学、合理,能否被社会广泛接受,实效如何,就需要公共政策分析来评估。当然,这种分析本身必须客观、科学、实事求是。
书中收录的12篇研究报告,分别对当前中国的一些重大的公共政策进行实证分析并给予评估,其中包括政府机构改革、积极财政政策、国有企业改革、科教兴国、收入分配,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以及电信业政策、土地政策等等,这些都是与当前我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此外,还有关于香港医疗制度和澳门公务员本地化问题的两篇研究报告,这些也是港澳居民普遍关心的问题。这些报告根据充分的事实材料,对政策措施及其效果作实事求是的分析,既肯定成效,又指出了问题与不足,并对今后政策实施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
书中一些研究报告紧密联系中国的实际,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和使用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论模型,这在方法论上是可取的。中国的公共政策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制订的,是为了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因此西方学者所倡导的各种理论模型可供参考、借鉴,但不宜搬用。
公共政策分析是一种跨学科、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众多领域,需要各个学科的专家、学者共同合作,联合作战。该书就凝结着各个学科专家的研究劳动成果。我国社会科学研究长期以来偏重于单学科的专门研究,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少而薄弱。当前社会主义建设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往往不是单学科研究所能解决的。至于政策分析,过去一直被忽视,今后更需大大加强。以前有一种错误观念,认为重大公共政策是不允许分析评估的,为此,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有些政策得不到纠正,一错再错,错上加错,最后导致了“文化大革命”。这个教训要记取。公共政策关系到公共利益,应该可以分析评估,而且应该允许有不同的意见,自由地讨论,“百家争鸣”也应适用。(作者为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公共政策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